磁共振成像的起源 磁共振成像(MRI)是现代医学的核心诊断手段之一。它能生成人体内部解剖结构的高清图像,例如显示心脏内的异常结构,或判断肿瘤增大与缩小的情况。重要的是,与其他许多成像技术不同,MRI无需侵入人体物质或电离辐射。 ,也不依赖放射 。MRI技术源于20世纪30年代对原子核及其内部基本粒子物理特性的研究。 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市勒莫因学院的化学家卡门·琼塔表示,这项研究在当时是“极为深奥的课题”,“完全看不到、也设想不出其实际应用前景”。 推动MRI设备得以 问世的一项关键发现,源自对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的研究。这些粒子具有一种被称为“自旋”的特性。 20世纪30年代,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·拉比的团队通过让原子核束穿过磁场,对“自旋”特性展开研究。当暴露在磁场中时,质子与中子的自旋方向不同,其能量水平也会产生细微差异。“拉比研发的共振法,是探测自旋在磁场中改变方向的一种手段。”琼塔解释道。凭借这项研究,拉比于194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。 核磁共振技术最初应用于化学实验室,20世纪70年代起被开发为生物组织成像工具。保罗·劳特布尔与彼得·曼斯菲尔德因在MRI技术研发中的贡献,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 磁共振成像是基础研究改变世界的7个典型案例 |